首页 > 走进翼城 > 人文旅游 > 人物故事

“翼城花鼓”国家级传承人杨作梁

2024-11-04
【字体:

翼城古冀州之域,大夏之墟,素以“唐尧故地”、“晋国之源”而著称于世。这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历经千年传衍、发展 ,“唐晋文化”,百花争艳,万紫千红。翼城花鼓,堪称这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如今她誉满三晋,名扬九州,生气勃勃,充满活力,巍然屹立在华夏大地。这一切和一位老人一生的奋斗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他就是“翼城花鼓”国家级传承代表人杨作梁。

(一)

翼城的城关镇,有一个村子叫杨家庄,花鼓历史源远流长。花鼓已成为这里人民世代相传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据花鼓老艺人杨生汉回忆,他家祖祖辈辈都会打花鼓。到他祖父这辈家传花鼓已有三十多代,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唐王坐定长安城,黎民百姓喜在心,年年有个元宵节呀,国邦定,民心顺,国泰民安喜迎春,花鼓打得热烘烘”。一提起打花鼓,杨生汉老人都要唱起这首古老的花鼓歌。花鼓成了当地老百姓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1938年,杨作梁诞生在有着“花鼓之村”美称的杨家庄。他是听着花鼓声,看着敲花鼓,在花鼓堆里长大的。正月十五的庙会上,农闲季节的打谷场上,他总是跟在花鼓队员的身边转来转去。他小小的心灵中,早就喜欢上了这充满乡土气息的民间艺术,萌发了学好这项技艺的嫩芽。

(二)

物移星转。杨作梁已长成英俊少年。埋藏在心底的花鼓情日渐强烈。他暗下决心,要拜当地花鼓名师杨生汉老人学打花鼓。

杨作梁鼓足勇气,找上杨师傅的家门。他怯生生的站在院子里。老人忙把他让到家里。

“孩子,你有什么事找我?”

“我-我-我想请你收我为徒打-花-鼓。”

“那要吃很多苦的!”

 “我不怕,什么样的苦我都能受!”

看着这个蛮有意志的孩子,老人的心动了,痛痛快快答应收下他这个徒弟。杨作梁激动的泪水流了下来。他向老人深深地鞠了一躬。奔着、跳着……回了家。

(三)

杨生汉老人从十一岁跟着父亲学花鼓,炼就了一身好功夫。他艺高人胆大,最擅长表演多鼓(一人三鼓或五鼓)和杠上花鼓,尤其是杠上的高空造型,形象生动,惊险刺激,被人们称为“花鼓杂技”。他表演的《金钩倒挂》、《空中取酒》、《三层杠子》、《鹞子翻身》、《排山倒海》、《二龙相斗》等绝技看得人们屏住了呼吸,心提到了嗓子眼儿上。

为了将老人的这些绝活学到手,杨作梁从练基本功开始。“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杨师傅的教诲,他时刻牢记在心。不管是赤日炎炎的盛夏,还是寒风烈烈的隆冬,他总是按照师傅的示范动作,一招一式认真去练,一点儿也不偷懒。他把师傅的动作要领画成动作分解图贴在墙上,一有空隙就揣摸各个动作和谐连结的规律。“多鼓”技巧,就是在不断总结规律和千百次的演练中学到手的。

杨作梁是一个很较真的人,干什么事情,总想干到极致。师傅的一些“高”、“精”、“尖”的技艺,他不畏难、不怕苦,硬是靠着一股韧劲啃下了一块又一块难啃的骨头。就拿“扛上花鼓”来说吧,花鼓手在杠上要表演“上掏腿”、左、右“下掏腿”、“双掏腿”以及“马步”等各种姿式的击打动作。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不知从杠上掉下来多少次,常常摔得鼻青脸肿,身上青一块、紫一块,那是家常便饭。他跌倒了爬起来,央求合作的同伴再上杠练,一次、两次……梅花香自苦寒来,辛勤的汗水浇灌出了鲜美的果实。他是师傅那帮徒弟里最出采的一个。终于他可以在杠上行走如履平地,各种击打动作,一气呵成。说到杨作梁老人对花鼓的痴情,家人们总是重复着他常说的一句话:“我就是喜欢打花鼓,只要一碰鼓槌,我就会很快乐。”这真应了一位名人的哲言,爱是通往事业成功的大门,快乐去做是事业成功的钥匙。

杨作梁成功了。每年的社火节上、喜庆的日子里,都活跃着他矫健的身影。他的花鼓技艺,基本功扎实,节奏流畅,变化多端,尤以“三鼓朝阳”最为拿手。他下身动作灵活多变,多采用跑跳转身接单腿跪,表演中瞬间静止造型很多,给人以干脆、麻利、坚毅和强悍的印象。人们的欢呼声、雷鸣般的掌声伴随着他表演的始终。

1959年,中央人民政府决定在北京举办全国民间优秀文化调演,翼城县组织编排的翼城花鼓《工农联盟》经过层层选拔,一路进军到北京。杨作梁的队友们表演的花鼓,被评为优秀节目,摄入《红花遍地开》影片。花鼓队队员们受到了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在翼城的花鼓发展史写下了光彩夺目,值得大书特书的一页。

(四)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暮年的杨作梁一心扑在花鼓技艺的传承上。

1981年,他应杨家庄党支部、村委会之邀,出任了村花鼓队的队长和教练。他决心把老祖宗留下来的、倍受摧残、濒临失传的杨家庄花鼓绝活传下去。“新官上任”,他出东家、进西家,很快就组织起了一支几十人的队伍。村里购置了全套花鼓家什。他利用农闲时节和每天晚上的两个小时进行花鼓技艺传授。为了便于队员们迅速掌握击打花鼓的技巧,杨作梁总结了一套科学的由浅入深的训练方法,比如,他把花鼓套路击打动作,一一分解开来,用图画形式表现出来,先学一个个单项动作的击打技巧,然后合成训练。这种方法,直观、易学,很受花鼓队员的欢迎。“阳光总在风雨后。”在杨作梁和他的鼓手们努力下,花鼓队不仅继承了花鼓的传统套路,而且为她注入了时代元素。队员们的表演姿态优美,动作舒展挺拔、刚中有柔、柔中带刚、情绪饱满、表情丰富、使人激动、兴奋。在县里举行的春节社火表演中,技压群芳、一炮走红,成了远近闻名的“香饽饽”。

杨作梁酷爱花鼓艺术,十分关心花鼓事业的发展,为花鼓事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花鼓接班人,为翼城花鼓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作了很大的贡献。2009年12月,他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翼城花鼓”代表性传承人。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主办单位:山西省临汾市翼城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 版权所有 

承办单位:翼城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晋ICP备18010532号  网站标识码:1410220001

涉密文件严禁上网

翼城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提示:使用大于1366*768分辨率/IE10.0或以上浏览器可以获得最佳浏览效果!

晋公网安备 14102202000105号

适老化无障碍服务认证标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