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走进翼城 > 人文旅游 > 民间艺术

西阎民歌

2024-11-07
【字体:

西阎民歌是在“十河酒曲”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由劳动人民口头创作、口头流传并在流传过程中不断经过加工的一种山歌小调。它诙谐风趣、通俗易懂、委婉动听、好学易唱,颇受群众喜爱。2009年2月,西阎民歌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据传,在西阎镇十河村一带,很早就流行唱酒曲。起先是讨媳妇闹房时,在洞房里唱的一种小调。即闹房者让新媳妇喝酒,新媳妇不能喝酒,就得唱一支小曲儿。这样,你也让喝,他也让喝,新媳妇不喝,就得一支一支地唱下去。所以许多姑娘在没结婚之前,就你传我,我传你,学了不少曲儿,以备新婚之夜讨房时唱。由于这些小曲儿风趣好学,慢慢地传到男人们的酒场上。几个人喝酒时,不能喝或是输了的,干脆唱支曲儿来代替,此后人们便把这些小曲儿称为酒曲儿。由于酒曲儿曲调越唱越多,词儿越唱越精,逐渐变成了固定的曲牌和唱词,与民谣一样,在民间广为流传起来。

20世纪40年代,十河酒曲颇为兴盛。因西阎一带是翼城县革命老区,解放初期,一些文化工作者便将酒曲进行加工,发展成为当地民歌小调。尤其1945年老艺人李世龙组织唱民歌的高手,在大河成立了河山剧团,他们上演的节目都是用民歌小调来唱的,即唱一段民歌小调,中间打一阵锣鼓家伙,俗称锣鼓板戏。随着剧团到四处演出,民歌小调也从西阎传到了周边沁水县的张马、中村等地,而且很快传遍全县各地。新中国成立前后,各地闹社火时,在扭秧歌、跑旱船、打花鼓、蛤蚌舞、花灯舞等表演中均有唱民歌之艺。当时人们聚众时,或在田间地头,都要唱几段民歌小调,一些老太太纺棉花时也会不由自主地哼上几段。

西阎民歌是群众的口头创作,唱词简练,富有生活气息,易懂、易记、易学、易唱。歌唱时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干唱,即不用配乐。一种是每唱完一段,打个锣鼓过门。可一人独唱,可几人小合唱,也可多人大合唱。截止建国前后,西阎民歌有近百首,其中较出名的有《生娃娃》、《姑嫂观灯》、《喜新年》、《亲妻儿》、《九连环》、《十杯酒》、《一根扁担》、《闹花灯》、《戴荷包》、《绣花灯》、《婚姻自主调》、《离婚小调》、《送郎参军》、《妇女解放歌》、《参加八路军》等。改革开放以来,西阎民歌增加了《计划生育》、《联产承包》、《和谐家庭》、《追十星》、《奔小康》等大量新的内容。“谐风趣,融琼瑛,山常绿,歌常青。不操弦,不弄磬,锣鼓板,能唱疯”……

西阎民歌已成为翼城文化苑里的一朵奇葩,在各个时期不断表达着山乡人们的思想愿望和文化需求,提升着人民群众的道德精神和生活质量。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主办单位:山西省临汾市翼城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 版权所有 

承办单位:翼城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晋ICP备18010532号  网站标识码:1410220001

涉密文件严禁上网

翼城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提示:使用大于1366*768分辨率/IE10.0或以上浏览器可以获得最佳浏览效果!

晋公网安备 14102202000105号

适老化无障碍服务认证标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