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走进翼城 > 人文旅游 > 民间艺术

翼城浑身板

2024-11-01
【字体:

翼城浑身板亦叫“花板子”,是劳动人民在劳动过程中提炼加工出的一种非常优美而且益体健身的民间舞蹈,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审美性,是翼城独有的一枝艺术瑰宝。

浑身板起源于明代,盛行于民国时期,主要在南梁镇郭家坡村和王庄乡王虎村传承,后发展到学校和社区。“浑身板”表演节奏明快、激情奔放,演员手执三块合一的檀木板,在浑身上下敲击出不同节奏、不同音色的听觉效果,并有“凤凰盘”、“遍地雷”、“双剪翅”、“牛甩尾”、“朝天姣”等独特的舞蹈语言,舞姿“如飞花着身”,音效“似掌声悦耳”,打到高潮处,满场板声激越,令观众热血奔涌,充分感受到其独有的艺术魅力。2009年2月,浑身板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浑身板”因舞时用木板击打浑身而得名。木板是把3块长45公分、宽74公分、厚0.7公分的木板串联在一起,板与板之间夹有小铜钱,末端系有彩带。参舞人数一般为20至28人,分成四组,每组5至7人。打板者头包三角巾,身穿中式衣裤,其余人戴礼帽,穿长袍,4个击板者在锣鼓伴奏下进行表演,其他人边击乐器边向前行。场地表演时,按组分站四个角,击板者用右手拿木板拍打左手以及肩、膝、腿、脚等部位,同时配以“踏步”、“跳转”、“吸腿”、“弹腿”、“射雕”等舞步,时而“翻板击腿”、时而“弓步前后击”……随着舞姿的变化,木板左拍右擦,上击下打,发出有节奏的声响,同时彩带袅袅飞舞,整个表演舒展大方,优美动人。

进入21世纪后,文化部门以抢救传统文化为己任,深入民间挖掘、学习,研究老艺人表演艺术,并聘请舞蹈界专家对表演形式进行深度雕琢和重新塑造,下大工夫进行编排演练,出炉了既不失原生态的精髓,又富有新时代气息的最新版“翼城浑身板”。表演者持板击打手、肩、腰、膝、腿、脚身体各个部位,以精湛的技巧、细腻的动作,轻捷的舞姿,不断变换的队形,使全场欢雀跳跃,不时赢得阵阵掌声,当地百姓称浑身板为“健身舞”和“乡村健美操”。

2010年5月19日,翼城浑身板表演队参加了在广州举办的第十五届群星奖决赛,以其特殊的击打方式,流畅灵活、刚柔并济的舞蹈动作博得了现场观众的满堂喝彩,继翼城花鼓之后,又一次为翼城捧回了“群星奖”;同年9月, “浑身板”表演队应邀参加了由山西省人民政府组织举办的“黄河壶口文化节”活动,获得了一致好评。

作为翼城独有的文化精品,翼城浑身板世代相传,经久不衰。它与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为后人了解古代翼城的社会变迁、历史沿革提供了一份珍贵的史料,同时,它也是音乐学、民俗学等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主办单位:山西省临汾市翼城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 版权所有 

承办单位:翼城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晋ICP备18010532号  网站标识码:1410220001

涉密文件严禁上网

翼城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提示:使用大于1366*768分辨率/IE10.0或以上浏览器可以获得最佳浏览效果!

晋公网安备 14102202000105号

适老化无障碍服务认证标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