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山西省临汾市翼城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 版权所有
承办单位:翼城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晋ICP备18010532号 网站标识码:1410220001
涉密文件严禁上网
翼城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提示:使用大于1366*768分辨率/IE10.0或以上浏览器可以获得最佳浏览效果!
翼城琴书是翼城土生土长的一种说唱艺术,俗称本地书。其音乐婉转缠绵,气氛热烈,唱腔高昂清脆,悦耳中听,具有独特的表演技艺和浓厚的地方色彩。翼城琴书曾两次参加全国曲艺调演,由琴书发展而成的翼城琴剧《家风》演出2000余场,曾受到省文化厅嘉奖。2009年2月,翼城琴书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10年6月,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翼城琴书起源于元朝末年,兴盛于清末民初。起初没有伴奏者,只是一人带着一架小洋琴,一手打琴,脚踩小木鱼,连打带唱。明清年间,加上了四胡和三弦伴奏,人员增至到三至四人。后又增加了笛子、板胡、八角鼓等器乐,形成了一人包本演唱,多人伴奏,间或乐队插唱的表演形式,并逐渐形成了以北路为主的“风搅雪”统一唱腔。
琴书的唱腔委婉缠绵,富于变化,十分动听,唱腔结构属于板式变化体,有固定的曲牌。唱腔特点是方言土音,送腔以“5”字为基音,含眉户、民歌味道。琴书音乐主要以当地语言的基本韵律为基础,具有地方民间艺术的特点和浓厚的地方色彩。其音乐与语言紧密结合,多为语言的朗诵体,基本上是以七言诗为格式,另外还有九字句、十字句等。
琴书的弦乐以四胡、三弦、扬琴为主要伴奏乐器,其次是板胡、二胡、笛子、中胡,打击乐有八角鼓、小钹和小木鱼等。小木鱼是用小铁架拧在桌板上,由拉四胡者用绳子拴在脚尖上踩动敲击。演唱时主演者手持筷子敲击小钹,一面演唱,一面配乐,并且作为指挥音乐。每当段子中矛盾激烈或进入高潮时,说唱者丢下小钹、换成八角鼓,抖动灵巧的手指边耍边弹击鼓点,造成热烈的音乐气氛,然后变调送唱,此为琴书最为精彩的技艺。
琴书传统曲目共有大本书50余本,小本书70余本,回书200余个,书帽300多个。较出名的大本书有《钗环计》、《王刚借女》、《杀狗劝夫》、《墙头记》、《空山传》、《刘公案》、《小八义》、《响马传》、《洗衣计》、《刘玉莲赶会》、《打蛮船》、《青龙寺》等,小本书有《小寡妇上坟》、《鹦鸽孝母》、《十个小和尚》、《挑袍》、《古城会》、《拉荆芭》、《五子夺魁》、《小姑贤》等。现代长篇曲目有《敌后武工队》、《李大福参军》、《沙家浜》、《夺印》等,新编曲目有《欧阳海之歌》、《看瓜》、《方向盘》、《煮机器》、《送子务农》、《树新风》、《下井盘》、《参观》、《老板娘的故事》等。
1958年琴书艺人张殿君以琴书《看机器》赴京参加全国曲艺调演,1976年琴书《方向盘》赴京参加全国曲艺调演。由于琴书艺术深受广大群众喜爱,文艺工作者将分角色演唱改为扮角色演唱,并在音乐上进行改革,增添了鼓板、马锣、小锣,高音板胡等配乐,逐渐形成了颇具地方特色的新剧种——翼城琴剧。所演大型传统剧目《张古董借妻》、《贤良传》等,轰动一时,其中《张古董借妻》在临汾平阳剧院连续演40场,场场爆满。1984年琴剧团自编排演现代琴剧《家风》,在临汾地区现代戏展览演出中荣获创作一等奖,演出二等奖。1985年,《家风》演出超百场,省文化厅颁发奖金1万元。1990年琴剧团应邀参加中国戏曲协会在长春召开的小剧种研讨会。1991年,《家风》演出超千场,获省文化厅“演出超千场”奖,文化部致电祝贺。随后琴剧团又排演了《桃花女》、《墙头记》、《酷情》、《风流寡妇》、《老板艳事》、《爱河滔滔》、《红指甲媳妇黑指甲婆》、《枣花开了》等剧目,共有大本剧50余个,小本剧70余个。琴剧团长期在晋豫陕三省巡回演出,以优美的音乐、高亢的唱腔、通俗的故事而赢得了市场,其中《家风》演出已逾两千场,所到之处,场场爆满,观众无不为之倾倒。
主办单位:山西省临汾市翼城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 版权所有
承办单位:翼城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晋ICP备18010532号 网站标识码:1410220001
涉密文件严禁上网
翼城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提示:使用大于1366*768分辨率/IE10.0或以上浏览器可以获得最佳浏览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