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翼城风光

佛 山

2024-11-07
【字体:

佛山,俗称佛爷山,位于县城东北35公里的翼城、沁水交界处,因其峰凌霄汉,光射斗牛,层峦叠峙,气势雄厚,通体形如坐佛,巅顶建有古刹,且历代有佛道信徒匿迹于此而得名。

佛山自然风光旖旎。该山海拔1800余米,主峰高1556米,面积约一万多公顷,北有五龙山,南有云台山和黑沙透岭的七座仙女峰。从岭沟一侧拾级而上,踏进佛山林海,翠绿苍劲的松树,由南而北排列开去,挺挺直立,傲然凌风;一行一行的白杨,笔直挺拔,体态轻盈;一大片杉木,仪态万方,生机勃勃,呈现出一派迷人的神采。茂密的树木,使得佛山的森林覆盖率达到80%以上,最热时,气温也不过20℃,成为天然氧吧。横贯翼城全境百余里的浍水即源于此。境域芳草茵茵,花卉吐香,果药遍地,百鸟争鸣。站在佛山上向四面眺望,山连着山,峰连着峰。春可观赏桃花,夏可小溪沐浴,秋可饱览如火红叶,冬可领略北国风光。尤其是在秋高气爽的日子,登上山顶观日出,滚动的火球从峦峰间突突升起,顿时,流光四射,苍山着金,其势其景,蔚为壮观。

佛山宗教底蕴丰厚。巅顶庙宇始建于宋,中兴于明,昌盛于清。据大清雍正年代《重修后洞神记》载:山顶原建有武当庙,明弘治七年(1494)重修,康熙五年(1666),建起山门及两座庙宇。重建后的佛爷山前庙主要建筑为大雄宝殿,崇祀佛祖释迦牟尼,阿弥陀佛和药师佛。后院为圣洞,即佛山寺供奉玉皇大帝、观音、地藏、太山三官(天官、地官、水官)、圣母、后土关公、财神等。佛山庙宇为僧道合一的建筑,是翼城佛道活动的主要场所。古时每逢四月初八庙会,翼沁两县十社村民敲锣打鼓,摇旗撑伞云集于此,僧道两门抬龙王神像,朝山取水,法教金磬,梵咀课诵,整座佛山人头攒动,异常热闹。据传,在佛山求佛求药非常灵验,旧时方圆百十里常有到此求佛许愿者。据《翼城县志》记载,该山有坐虎道人遁迹,修真养性,往来骑虎;柏道人(浮山人)隐居,持斋募化,重修庙宇,并坐化此山。曾有浮山诸生为其立碑,词曰:“一入仙境,襟怀不犹。乾坤朗朗,岁月悠悠。”

 在佛山山腰和沟底,盘旋蔓延10华里的翼沁要道——晋禹公路横贯而过。著名的东西坞岭即在佛山之南。东西坞岭自古为兵家要地。唐会昌三年(844),武宗使李彦左伐泽潞,寻以晋绛行营节度使石雄伐之,雄引岳踰乌岭破王寨既此。抗日战争中,八路军决死纵队一部和国民党33军83师、10师曾在此与日军进行了三昼夜的激战,歼敌一千余人,生俘40余人,烧毁敌汽车200余辆。东西坞岭作为翼城红色遗址,已被列为全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06年,黄家铺村马家沟村民李振山筹资开发佛山旅游景区,景区形象定位为:临汾市佛道文化展示区,翼城县探幽避暑胜地、登高健身乐园、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前庙后寺均在原址上恢复重建,并增建山门、南天门攀登步道、桃花园林、山顶观日台、舞台,并计进筹建坞岭大捷纪念馆等,佛山恢复了四月初八的古庙会,于2010年对游人正式开放。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主办单位:山西省临汾市翼城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 版权所有 

承办单位:翼城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晋ICP备18010532号  网站标识码:1410220001

涉密文件严禁上网

翼城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提示:使用大于1366*768分辨率/IE10.0或以上浏览器可以获得最佳浏览效果!

晋公网安备 14102202000105号

适老化无障碍服务认证标识